2007年11月7日

錯誤的古蹟,荒謬的鬧劇

今天的新聞,除了每日慣例的「什麼都漲」特集以外,文資會突然宣布台灣民主紀念館(原中正紀念堂) 被正式納入所謂「國定古蹟」 如此一來該館的管理權就合法的回到民進黨政府手中,當初動著歪腦筋滑天下之大毓,為了意識型態,把建造未滿三十年的中正紀念堂以「暫定古蹟」為由不許中央動手的台北市政府,除了理說不通,現在連法律戰都輸了,看起來真是輸的一敗塗地。

中央政府看似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但是不管是「暫定古蹟」、「市定古蹟」,還是「國定古蹟」,這些大帽子再怎麼加諸到中正廟的上頭,都無法改變中正紀念堂「根本不是古蹟」的事實,無論它有特殊的政治意義也好,威權時代的象徵也罷。它根本就不是古蹟! 如果如此年輕的建築物可以被稱作古蹟,那麼全台灣至少有一半的房子都可以叫「古蹟」了。台灣的政客們曾經鬧過太多荒唐的笑話,但是像中正「古蹟」這樣,任何一個三歲娃兒都知道的常識,居然會因為政治鬥爭被兩黨所認可,這種笑話的等級簡直可以與「中華民國統治疆域包括中國大陸」一樣是頂級笑料。

我可以理解中央政府的想法,「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教育部宣稱他們的正式公文裡從未「嘲笑」中正紀念堂不是古蹟,因此他們當然可以順藤摸瓜的宣布為「國定古蹟」,而國民黨與北市府就算記性再差,也無法回過頭來罵中央政府「那麼年輕的算什麼古蹟」,「好」市長除了酸言酸語以外,也想不到什麼「賤招」可以反制。

問題是,明明知道「中正紀念堂作為古蹟」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但是基於民進黨的政治正確—更名為「民主紀念館」,即使要使出同樣的步數,也在所不惜,這就是現在的民進黨嗎?

許多朋友以往曾經支持民進黨,不僅僅是因為民進黨長久以來主張的台灣主體性,更重要的是,當國民黨政府專制統治台灣時,當國民黨腐敗不堪時,當國民黨為了眼前的利益不擇手段時,民進黨是跟國民黨具有相抗衡的力量,然而不像國民黨給人的腐敗形象,民進黨員曾經是一股清流,是由相信理想政治的人們匯集而成的力量。

但是,曾幾何時,民進黨變了,這個政黨變得愈來愈世故,愈來愈「國民黨化」,什麼時候開始,國民黨可以大聲罵民進黨是一個「貪腐政黨」而臉不紅氣不喘; 民進黨曾經嘲笑國民黨中常會不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黨主席永遠有權無責,而現在的民進黨不也是如此? 民進黨曾經以他們的派系眾多,代表意見多元而自豪,但是現在黨內有良心的黨員卻被清掃一空? 蓋住名字,我們真的不知道這兩個政黨還有什麼差別。

我並不在乎所謂「台灣主體」這種意識型態,我也不認為馬英九的國民黨比現在的民進黨要好,而選民們的政治傾向走偏鋒,台灣的民主法治整個變質,唯一能夠框住兩黨亂政的是......司法體系。

我自許是個法律人,司法體系或許不盡人意,但是比起政客亂舞,認真而公正的法官還是佔了多數,法官們潔身自守,雖然司法「永遠不公」~對於輸掉官司的那一方而言永遠如此。

中正紀念堂並不是那麼迫切必須處理的案子,縱然台北市政府用下三濫的手法宣告為「暫定古蹟」,但是明年此時,「暫定」的效力也早就結束了。早一年晚一年更名不會有多大的影響,國民黨為了鬥法,宣布明明不屬於古蹟的建物為古蹟,固然令人失望。但是民進黨為了滿足意識型態,使用同樣的方式、邏輯「接管」中正紀念堂,更令人失望。

為了「意識型態」,我們已經犧牲太多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