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令人氣結的例如下面這個標題。
真的嗎?張揆:貧富差距 創6年來新低
去年貧富差距 減至6.01倍
僅管外界認為台灣貧富差距有惡化之趨勢,但行政院長張俊雄在裁示時指出,透過各種政策工具及福利資源的投入,已將我國貧富差距由90年的6.39倍,縮減 到95年的6.01倍,創下六年來新低,雖仍高於德國、日本,但低於美國、南韓及新加坡,顯示我國屬於所得分配相對較為平均的國家,「誠屬不易」。張俊雄 的說法和民間感受顯然有相當差距。
當然,常看大豆剝落殼的朋友都知道媒體愛玩什麼把戲,就像媒體「創造」出的「第四權」、「M型社會」這些子虛烏有的名詞,要醜化政府,「貧富差距」(在媒體的用法裡這跟M型社會是同義字)是一種「喚起民怨」的良好道具。當然,平常拿些特例出來就說政府官員「不知民間疾苦」也就算數,一旦行政院把數據拿出來,與媒體的醜化不符,他們的反應自然不會是「我們造假被捉到」,而是「政府在造假」。不然你加個「真的嗎?」是什麼意思?
無聊到不行的「M型社會」我們談過好幾篇了,朋友們的回應也很踴越,簡單一句,如果台灣真的已經是個M型社會,那麼路上絕對不會塞車。因為本來開福特、裕隆車的中產階級們都不見了,要嘛路上全都是開著法拉利、雙B名貴轎車的駕駛,其他買不起車的大概就是躺在路邊要飯。所以馬路自然空得很,不信? 以這次大豆到中國貴州一遊的觀感,人家的馬路、高速公路可空著呢!
看看你的窗外,就知道台灣算不算什麼M型社會。
M型社會這種幻想很容易戳破,那貧富差距可就一直存在吧。當然,貧富差距自古有之,現代的統計學上也很容易量化為數據,可是以國家人口為樣本的貧富差距數據,唯一不能代表的就是「民眾變窮了」這個結論。
拿前面的引文一看就知道了:
國內貧富差距比德國、日本高
但低於美國、南韓及新加坡
簡單來說,就是台灣的貧富差距介於日本跟美國之間。
問題來了,台灣雖然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但是距離日本、美國的人均收入,還是差了一大截是不爭的事實。按照媒體的「貧富差距大=人民變窮」的邏輯,台灣的貧富差距既然比日本小,所以人民的收入比不上日本也沒有什麼爭議,但是台灣的貧富差距又比美國小,所以我們得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
台灣人比美國人有錢!!
這個結論實在是讚到不行了。我不得不服媒體超英趕美的鬥志啊~~
至於所謂的「外界」跟「民間感受」是什麼玩意,這種跟「據說」、「有人說」同等級的形容詞有什麼可信度自然就不提了,一直灌輸民眾「貧富差距大」、「M型社會來了」這些假東西的,不就是媒體自己嗎?
如果您的朋友還在相信M型社會這種鬼話,那麼大豆可以請您幫個忙,把我們這幾篇討論「M型社會」的文章給他們看,要轉寄什麼的都隨便,我每次聽到有人在說「M型社會」就頭疼耶~~
至於下面這位也在講M型社會......唉......
馬英九:貧富差距縮小說法是選舉喊話 | |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二十八日電)行政院長張俊雄表示,經過政府的努力,台灣貧富差距創下六年來新低;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對這項說法感到訝異,他表示,大概又是選舉信心喊話,因為台灣M型社會的現象,不是政府所能否認。
政府的數據不是不能質疑。但是要質疑數據,不能靠幻想,而只能用數據對抗才是。
16 則留言:
看統計數據,尤其是
18. 家庭所得按戶數五等分位之分配
這幾年也許有些人努力打拼出頭天脫離了窮困,有些卡債族或投資失利者則變成新貧,但從總的來看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變化。報紙說的「民間感受」的「民間」不知道是如何取樣的?包括週年慶排隊的人潮嗎?
gleeman
確實媒體真的是太誇張化了貧富差距,M化或M型還真是每天都可以看的到。外國人看台灣媒體應該覺得很白癡吧。再說台灣炫耀性消費的程度有多高是有目共睹的,這樣還談什麼M型社會。
不過政府腦殘也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台灣從政府到媒體到企業小到民間,都老愛跟日本跟韓國跟美國比。
但是今年來不管是天下還是商周都不約而同的談到了北歐,看看之後其實他們的制度還比較適合台灣說。不過要做到那樣不只政府連媒體連人民的生活意識形態都要改變呢。
唔...
在下其實不喜歡用「M型社會」這個名詞,
這根本是大前研一和商周為了要給面臨危機的人民製造希望的假象而創造出來的名辭,
(看看大前研一書上的統計圖,操弄組距,根本就是學術騙子)
個人認為說成「雷龍尾巴社會」或「梁龍尾巴社會」更恰當!
其實仔細去比較,
如果跟當年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比較,
可以發現台灣的車輛確實是明顯的減少,
而目前台灣開始進入雷龍尾巴社會實際上還沒有多久,
我自己的推測是在中年人口這方面可能還不算明顯,
然而在青年就業的方面卻很普遍遇到薪資均低和就業缺乏保障的狀況
另外在汽車持有的方面,
雖然還是可以看到許多中價位的汽車在路上跑,
然而還必須要了解,
那些路上跑的車背後是背了多少貸款?
很有可能的情況是,雖然普遍人民是經濟缺乏的,
但是在這高度提倡物質的社會裡,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高度提倡物質的社會風氣,
導致即使不怎麼有錢的人民,
還是會背負長達數年的貸款,
為了買一台車?
因為汽車就某方面來說是種社會地位的象徵
還有車齡統計,
以及實地分析汽車的分布和種類,
這些也必須要考慮進去,
因為很有可能二手車老車計程車佔了很大的比例?
接著還有汽車持有者的年齡,
有種情況是,很可能是汽車持有者的年齡普遍為中年或壯年以上,
因為他們年輕時還沒有所謂的雷龍尾巴會,
而是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
則汽車持有率偏低在青年人口才比較明顯的現象?
看到閣下在經常提到「現在大馬路上的雙B跟裕隆福特,哪個數量比較多?」
坦白講這也不是經過正確統計和背後分析所做出的假設,
在這種也是以主觀感覺為前提所做出的言論,
是不是也和台灣媒體犯了同樣的謬誤?
建議閣下去好好思考
lcjhfrank@yahoo.com.tw
貧富差距縮小在政府公佈前早就有人算出來了
媒體卻整天鬼話連篇 一直用貧富差距拉大跟m形社會這種鬼話欺騙社會
馬英九更是好笑 他根本不是學政治的卻要搞經濟議題
徒增笑料而已
to閃擊戰貓
反覆閱讀你的回覆 不太瞭解你想表達的意思 是想表達人民的確有變窮的驅勢?
如果是的話 只能說的確現在台灣錢已經沒有淹腳目了 但也不能代表什麼 因為之前台灣
經濟能起飛也是時代和環境因素所造成的 與那一個黨執政關聯也不大吧?
To 戰貓兄:
其實要說車輛數,每年出廠車輛,或是賓士與福特數量比較,監理單位應該都有詳細的數據。網路上應該也查得到。
我承認我沒有調數據出來看,不過路上的車子哪個牌子比較多,是很具體的呈現出來,假使我們站在一個路口一天,就可以作出準確的抽樣調查。
但是貧富差距卻不是一般人容易作得到的調查。
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於他的著作《我們的新世界》(大塊文化出版)裡的〈教育和所得不均〉章節說到:
儘管這五年來的經濟成長高於平均,使得失業率充分低於百分之五,令人印象深刻,但據報導,2006年大多數美國人對經濟狀況顯著不滿意。美國的中所得階級有一種感受,認為近年來經濟繁榮的報酬分配不公。而且事實上,雖然「公平」與否是旁觀者的觀點,所得集中度自1980以來的確是不斷上升。民調受訪者中,有相當顯著的比例情緒悵然。危機是:民粹主義政治人物迎合這種情緒,可以意外地領導國會多數通過短視而有害的行動,把不好的感受狀態,轉化成真正嚴重的經濟危機。
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讓我們蒙上焦慮的陰影:數十年來競爭市場已經提昇大多數美國人和許多國家的生活水準,但這項資料雖然證據充分,卻和許多人在求職市場上的日常經驗相抵觸。日驅競爭的市場已經成為今日高科技全球化經濟的標誌,但大多人的感受是工作不斷遭到破壞,而且損失顯而易見。媒體公開報導大規模裁員。美國的工廠現場和辦公室裡,職缺似乎不斷地減少……
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實質工資不斷上升,因為競爭市場把停滯及低生產力設備所使用的資本和工人,移到新穎、較為科技密集,從而也是轉化成國家GDP更具生產力的方式。
臺灣的經濟似乎不例外的,循著從開發中到已開發國家發展的這條路,從一開始的勞力密集到技術、科技甚至資訊、資本密集化,市場的自由化使得資源流動的更順暢與快速。
如葛林斯潘於書內所說的,資源乃隨著環境變遷而移向高生產力的經濟。
《完美大未來》(商周出版)有一章節叫〈朱門之外的輸家〉,作者(John Micklethwait )提到了發生在一位名叫波波的工人身上的例子。
波波是通用汽車位於密西根州佛林斯特金屬切割工廠工人的汽車工作者團結工會(UAW)的成員之一,在一九九八年UAW發起罷工,據說主要原因之一是通用汽車承諾要投資三億美元更新工廠卻食言了。
曾經,在經濟暴漲年代,汽車等工業為美國帶來了繁榮與多不可數的工作機會,然而物換星移,據作者指出,到了一九九八年,波波和他的同僚們則一天約要花掉通用汽車五千萬美元,並幫忙把美國一九九八年第二季的GPD消掉約0.1%。
從德國的渥福斯堡(Wolfsburg)到日本的日立城(Hitachi City),你都可以聽到不同版本的波波故事:(用陳腔濫調來說)正直、努力的人不再為人所需要。在整個已開發世界裡,中產階級被分裂成從全球化得利和被全球化遺棄兩種。然而,藍領工人就算沒有直接被撞開,也還是失去了福利。在波波為示威份子煮咖啡的同時,大概有五百名丹麥人也正在罷工,因為他們的雇主舉出來自外國競爭的壓力,拒絕給他們六個星期的假期。一個半月的假期是很長的,但就像UAW在佛林斯特安逸得荒謬的福利,一旦失去了還是會覺得心疼。
當你想到你被扔在後頭,心疼的感覺應該也是一樣的。波波受到UAW保護的薪水讓他們夫婦免於受到太大的衝擊,但他們和其他的藍領家庭一樣,認為自己沒有得到一九九零年代景氣繁榮所帶來的所有福利。雖然美國的平均薪資終於在一九九零年代末期攀上了實質上的新高……
如果無法察覺或說感受到周遭環境在這十年間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在抱怨世界不完美之前是否應先反躬自省一下,自己是否有了「波波」化的症狀。
從下面的統計數據:主要指標、國內生產淨額(行業別)等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看見臺灣各行業領域對於生產力的提供程度的變化。
gleeman
to版主:
你寫得很好,很有見地,可是感覺上替「政府」辯護的意味太強,我不是說政府不該辯護。而是本來都是爛媒體胡說八道,與「事實數據」不符合,這跟哪個政府並沒有這麼相關。
尤其現在相信媒體不相信政府的鄉民這麼多,只要罵「政府」,不管說得有沒有道理,都會有很多收視率。尤其那些很愛靠夭的左派,更是對政府這「國家機器」厭惡。
如果你要擴大影響力,討好某些高尚的左派份子,文章不用強調政府,只要強調事實與數據就可以了。這樣也可以減少某些看到政府就討厭者的反感。
一點建議。
說那幫傢伙是左派份子還真是嚴重侮辱了「左派」一詞。 囧rz
數據?感覺派的人才不跟你談數據
媒體該死的另一個地方是,一個白癡造假,必須動用很多人力物力去證明澄清,而且還不見得能完全彌補它造成的傷害,造假的人也不會受到處罰依然故我。
我個人是覺得,如果數據所呈現的現象與對周遭所看到的有落差,那應該要去思考:「是不是需要新的理論去詮釋這現象」或者找到我們所遺漏的部份。而不是死抱著數據說沒有造假,或者只是把前人的話語當聖經來抱。畢竟,現實是民眾的感受與數據有段落差,這並不完全是媒體的渲染就可以達到的效果。
有趣的是,我就沒有這種感受,我們家人努力工作,覺得生活得很滿足。我們可以稍微任性地要求被列入民眾之內嗎?
gleeman
我個人是覺得,如果數據所呈現的現象與對周遭所看到的有落差,首先要檢查自己眼睛是不是有問題,其次是檢查腦袋,是不是和己意不合的就自動從記憶體中刪除,當作沒這回事。
首先,我想請問這篇文章的作者,你大學是念什麼系的?曾經有修過統計學嗎?如果你也不是念統計或經濟這方面的,那麼我想你說話還是收斂點好,指著別人的鼻子說他也不是念這方面的時候,可能也要想想你自己夠不夠格這樣說別人。如果你真是這方面領域的專長,那還請恕我如此無禮。
其實M型的統計圖很早便有之,運用也很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不曉得你們在學生時代有沒有寫過一種非常非常難的考卷,全校考出來的分數不是只有十幾分,就是幾乎滿分,很少有中間的分數出現。這種情況特別容易出現在物理或數學考試上,而這在教育統計學上老早就以啞鈴型分部名之,所謂的M型也只不過是換個名稱而已。
至於為什麼大家那麼懼怕所謂的M型(舊稱啞鈴型),可以從我上面舉的考試的例子來看。誰希望自己考到一份專門用來產生M型分布的考卷呢?這種考卷對於原本就屬於高分一群的人不但毫無影響,還可以為他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但是對於中間程度的同學們,那可真是莫大的打擊了,因為原本成績還算可以的他們,居然一舉被打到不用功讀書的那一群裡,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所以人人都不希望這種事情發生,除了那些原本就很厲害的人之外。
我們再想想看,當那群成績很好的同學跟成績中等的同學差距被拉開時,會發生什麼事?首先,高分群的同學總是聚在一起,能力中等的同學被迫跟低分群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原本中等的同學漸漸被同獲而成為低分群,而高分群的組成就更穩固了,而不再有中等程度那群人的存在。
現在,這個例子的因果關係弄清楚了嗎?因為考試卷太難,所以學生程度兩極化。
當然在這裡我們只考慮極簡單的情況,不考慮階層的流動(如黑馬或者考試失常),但M型化確有其起因這點是不爭的事實。
我認為以目前的狀況來說,物價上漲是促使M型化加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還會形成所謂的正回饋作用導致分布越來越趨向M型化。
所謂的正回饋就是說,一向誘因引發出一個結果,而此結果又反過來增強原本的誘因,如此循環下去。這樣的循環放大有點類似麥克風靠近喇叭時的結果,一點微小的聲音即會瞬間放大成刺耳的聲音,不過由於有電阻的關係聲音是不會無限被放大的。
當物價上漲,人民的薪水卻沒有跟著漲的情況下,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相對降低,而被打入低消費的族群中;但是高消費的族群卻一點也不受影響。商家為了賺取高消費能力者的錢,價錢往往升得更高,加上政治的不穩定,人人自保的心態使得民生物資不斷漲價,更惡化了這樣子的情況。如果政府沒有有效的方法阻止不斷的正回饋,那麼就算你說現在不是M型社會,也遲早有一天會變成這樣的。
在座發言的各位都是有電腦可用的人,你可曾想過有多少人沒電腦可用?統計數據只包含有報所得稅的人,對於那些連所得稅都沒有又不願申請低收入戶的家庭呢?
你們口口聲聲說跟美國日本比,但是真的能夠這樣比嗎?不同的母體,不同的樣本,不同的採樣方式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統計結果,更何況我們沒有考慮到各國的文化背景。美國地廣人稀,鄉村地方賺得少,花費少,都市區賺得多花費多,這樣來說貧富差距大一點意義也沒有,更何況還要考慮到個人的邊際效益...等等;而日本的情況也不能與台灣比,日本民族性很強,工作勤奮又節儉,會買名牌的都是年輕人居多,但中年的中產階級才是主要的國家生產力,貧富差距在這樣的消費生產模式之下也顯得毫無意義。
有一點你倒是沒錯,那就是媒體真的弄錯了,但也是大家都弄錯的一件事:不是貧富差距加大造成問題,而是消費能力兩極化造成的問題。
要是這個世界上都沒有貧富差距才是最恐怖的事。依照常態分布曲線,分布範圍越廣,高度就越低。換句話說,有六十億人口要平分地球上所有的資源,對這個社會一點幫助也沒有。由於每個人的資金都是均分,沒有一個人有能力創業,大型企業無法形成,而日常家電用品也沒人製造,一切都回歸到最原始的手工、自給自足和以物易物的方式。
所以貧富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但事與民生經濟卻無必然的關係,如上所述,這點已很明白了。
台灣或許沒有真的到M型社會這種程度. 但經濟有多好如果您要從汽車來看的話數字非常顯而易見
2007年是20年來台灣新車掛牌數最低的一年
新車掛牌數低也未必是經濟不好的反應
這樣看或許也太過武斷
原因很簡單,
如果去看歐美日等國家的購車數據
可以說構車輛少的那一年就是必然是經濟拮据所致嗎?
我想這絕對不成立的
大家少買車多少也會跟油價飛漲
停車問題
大眾交通越加便利
全球暖化,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有關
尤其近幾年台灣租車產業成長也很驚人
這也解釋部份民眾尋找更划算的車輛使用方式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