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部的一紙公文,所謂的「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畫,將原本慣用的名詞,加上「中國」兩字以資辨別,尤為大宗,消息一見報,泛藍當然大罵「去中國化」,不過民眾卻大感困惑,明明是「加上」中國兩字,為什麼會變成「去中國化」呢?
事實上,看到報章的舉例,個人反倒認為這是往好的方向發展,不是統、獨的爭論老話題,而是把歷史教材的名詞「中立」化,這是一件好事。
教科書需要評價中立,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看法,在語言的敘述上,原本就有著「描述性文字」與「評價性文字」的分類,前者是客觀的,不帶任何評價的表達一個事實,例如:「月亮是圓的」,後者則是主觀的評價,例如「月亮很美」,兩者的分別如是。當然,月亮是圓是一個客觀描述,不會因為看的人不同,月亮就會忽圓忽扁,但是月亮美不美,則是個人感受不同,有人覺得月亮美,有人覺得月亮不美,這是個人的感受。
而教科書,既然負有教育的任務,對於兩者的取捨,站在多元文化的立場,就應該多用客觀描述,少用主觀評價才是對的。因為學生們知道月亮會是圓的,這是真理。(雖然說月亮在物理上不是完全的圓,而且幾萬年後是不是圓的也不知道),但是教育者並不應該強迫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強迫學生們一定要認為「月亮很美」。(仔細看的話,月球表面坑坑洞洞,似乎不能算美哦)
根據中國時報所列的「報告檢核檢核標準」本篇報告的標準如下:
第一、不客觀的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
第二、自我矮化為地區或主體意識不清。
第三、對中國的稱呼未反應歷史事實與政治現況。
第四、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政權時期的敘述,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未加註國名。
第五、敘述日治時期臺灣的人、事、物,卻用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紀年;
第六、對於特定詞彙的使用不夠精確。
第七、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
報告檢核出來的不適合用詞中,以中國地名前未加註「我國」用詞最多,逾二千個。
一言以敝之,這篇報告所列出來的詞,不是在「去中國化」,也不是在「加中國化」,而是在於「歷史的中立化」。
我一直是這麼想的: 所謂的歷史,其實是一個廣泛的整體,我們活在當下,是由於時空不斷交錯的結果; 退一萬步說,就算單看人類的歷史,也是不具備任何分割性的,偉大的中國古人,例如秦始皇,對於歷史帶來巨大的影響,不僅僅是影響所謂的「華人」、「中華民族」,而是對於整體人類的影響,同樣的,或許大多數台灣民眾沒有去過「馬其頓」,但是一定聽過亞歷山大大帝與他的希臘化世界,他對於歐洲的影響,跟他對於台灣人的影響同樣巨大;近一點的看,如果華盛頓沒有建立美利堅合眾國,整個中國現在或許已經改稱叫「大東亞帝國」,不論是中國人,或是歐洲人,對於人類的歷史的影響,都應該具有同樣的分量。
長久以來,台灣政府一直自認為中國的「正統」,因此一直把中國的古人,中國的歷史當作「本國史」,老實說我相信每個國家的歷史教科書恐怕都是這麼作的,但是我認為將「古人」、「歷史」分別親疏,其實是沒有必要性的。現在把「古人」改回「中國古人」,也只不過是還「外國古人」一個公道罷了。
客觀、中立、符合現實的描述,是這次檢核的主體,我相信這樣子的改變是好的。至於有些人說這樣子的改變是「去中國化」,我是搞不懂他們的邏輯啦。不過因為媒體都是這麼說的也沒辦法,至於宣稱更改用詞是「不夠國際化」,這個就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了。難不成,「有和國際接軌」的日本美國,也把孔子叫作「我國古人」? 那麼大韓民國可能是全世界最國際化的國家吧。
12 則留言:
藍綠雙方的政治惡鬥,真的是把台灣弄得殘破不堪啊。
任何事情都有變的二元對立的情況。
教育對於國人是多麼的重要,他們卻在吵這些事情,整個是腦殘政黨。
像是NCC的事情也被他們泛政治化,明年也不知道到底會變怎樣呢!
還是趕快加強國人的媒體素養和文化素養才是首要之事吧。
模糊的邏輯~~~
敵我意識濃厚強烈的排他性+空虛自卑的自柪意識所造就出政客們.......自以為貫徹了自我信仰意識力,其實禍延了是這一代與下一代勞工與學子
感嘆~~請這些紅黃藍綠白政客要為美麗寶島多多付出感情多多積德ㄚ
這叫正常化,以前的寫法才真的是政治介入的意識型態作祟,現在這只是恢復正常而已。
所以您是認為在台灣行使主權的這個政府所組成的國家和孫逸仙所建立的政府所組成的國家並不相同囉?那原本的歷史課本中的我國你認為是外國,原本的我國古人是外國古人,那我國倒底是哪國?我在台灣我知道,認同土地也沒問題,但您認為我國倒底是哪國呢?例如說我國是何時建立的?歷任總統?抱歉我的國家認同混亂,能否明白告訴我你的答案呢?
還是就像您說的,歷史是廣泛的整體,所以談歷史不用分國家,而都用台灣史來談?其實這也可以,也沒什麼對錯好說的,畢竟歷史本來就是勝利者在詮釋,我們的政府選擇培養較有土地意識而較少國家意識的人民,在這種政治情況複雜的現況下或許是好事吧。
我也覺得這樣才叫正常化, 把歷史回歸的純粹的紀實敘述和影響...
給匿名2號:
自然,您的質疑有其道理,我個人的國族認同而言,就是現行的中華民國,既然是中華民國,那麼「我國」對我而言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建立是1911年以下......
我覺得如果是中華民國以來的人事物,稱為「我國」並不是不可以,但是既然加上「我」,那麼自然就表現出親疏遠近,而我覺得在教科書上這種表現是不必要的。
我並不是很在乎國族意識或是本土意識的人,這點或許您已經知道了。我也不認為「住在台灣的人」一定會比「住在中國的人」對我們有更大的影響,反之亦然。
歷史無可避免的帶有主觀評價,例如史學家不會把中國古代的一個平民百姓放到教科書中大書特書,卻會強調拿破崙的豐功偉業一樣。只不過,在儘可能客觀的時候客觀,那依然是件好事。
不能更同意網主的話了
教科書應該是中立的
以前的寫法才是真的加入了政治觀點
而且最重要的是與事實不符
好比甲午戰爭,日本的教科書是叫做日清戰爭
顯示當時不稱清朝為中國
我們的教科書把以前的中法戰爭改為清法戰爭才是符合國際觀點的
最重要是符合事實
以前我們地理老師說,地理課本像歷史課本
歷史課本則像小說....說的還真貼切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
為什麼泛藍對這件事情這樣的反彈?
因為他們知道當初他們自己是怎樣騙人的,
他們知道,一旦人民的觀點變得中立且正常
對他們很不利
因為,
他們知道自己當初就是這樣控制別人思想的
但其實現在的教育部政策並不是想控制思想
只是把所有名詞還原成客觀正常的用詞
就像新聞報導不應該加入自己的觀點一樣
教育者應該讓學子自己去獨立思考
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他們身上
泛藍政治人物的反應(說這樣是回到戒嚴時代)
才真的是自己暴露自己的惡行
請問這些用詞從戒嚴時代到現在有改過嗎?
沒有啊,既然如此現在改了為什麼叫做回到戒嚴呢?真的像一群小丑
如果你的對這件事的評論只是用我國不夠中立,應用中國才夠中立,並且認同我國是中華民國,建立於1911年以下,那你所持的論點應該是我國消滅了傳統的中國,而非只是推翻原政府而繼承國家,否則你的說法會被我推論為我國仍繼承傳統中國,而稱我國是中國就只是不夠中立而非錯誤論訴,我想您並不是這樣想的。但"中華民國消滅了傳統的中國而建國"我不知道多少人是這個想法的。
而且,我想這次教育部和你的看法也不相同,像是:
「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應當改為,「余光中,原籍中國福建省永春縣……」。
余光中是1928年生,當時"中華民國"的確有福建省,余光中也是中華民國人,除非教育部是認為我國是中國,否則就是錯誤的改法。
這麼多人支持原作的論點,那是否也認同所謂的我國是中華民國,建立於1911年,曾有效統治大陸呢?而這次教育部的改法將所有在大陸發生的人事物都歸於中國,其實並不正確,必需要明確區分出我國建立的時間點及我國建立的方式。除非你也承認我國是中國。
國民黨不願承認我國在1949年後的情況,民進黨則不願承認我國在1949年前的情況,我不覺得民進黨的做法有比國民黨好太多。在求客觀之前先要建立完備的論述,甚至把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才算是我國的論述,或是台灣人執政後才算是我國也都可以,像這樣模擬兩可的論述實在很難讓人認同。我要說的只有一點,在教育部要"建議"把一堆原本寫成我國的人事物改為中國時,那先把我國的完整論述建立起來,再去追求字詞上的客觀。當然,現在國民黨的回應也就是顯示其不願承認現況,仍想用以前的那一套說法來自圓其說,的確是一群小丑。
Quote: "為什麼泛藍對這件事情這樣的反彈?
因為他們知道當初他們自己是怎樣騙人的"
錯錯錯!!!! 他們連自己都騙了, 他們的觀點就是從中國出發.
老實說,我覺得史學(包括所有人文學科)的客觀應該不是「去掉立場」而是「表明立場」。「去掉立場」無法談問題,而且實際上也辦不到,「表明立場」才能談反思、批判。
您真的覺得「月亮是圓的」是客觀中立的敘述句嗎?實際上這個說法本身暗喻著從地球以肉眼仰望遠處月球的立場,如果在月球上看,月球滿平的;而在三維的立場,月亮是球型的。而事實上以上說法都是處於宏觀視角,不然好像應該要說月亮是不規則狀或「近圓形」。
有些強烈褒貶意味的詞彙去掉,我雙手贊成,用「中國古人」取代「我國古人」,也無妨,擺明講說這是「以台灣(為獨立國家的)立場為本」的用法,那也可以。宣稱這叫做中立,太偽善了。
台灣這年頭中立好像成為至高無上的政治正確,結果人人都在搶佔這個位置,我覺得滿擔憂的。不中立本身不是很可怕的事情。
本來台灣若沒有直選總統,我國=中華民國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可惜,自第一屆總統直選,台灣逐漸出現本土意識,所以這個中華民國變成了流亡政府,盤據住台灣的統治機關。尤其軍公教更是最大的隱憂。歷來總統一上任就先安撫軍方,就是怕槍桿子奪政權。接下來公大家都看到,不論是法律或是行政,對藍綠對待標準都不一致。教方面也是一大堆舊思維抗拒本土化。說藍綠惡鬥,倒不如說藍惡鬥綠。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