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吃了腳尾米--推廣「腳尾米」的下一步

許多人吃了腳尾米,但是更多人沒有~~


「腳尾米」,你看了嗎?

許多人對媒體反感,許多人對於媒體常態性的犯錯甚至是罪惡感到可惡,但是更多的群眾們,沒有感覺。親愛的朋友,你可以問一下,在某個有著陽光的早晨,問一下親愛的父母長輩們,「你知道腳尾米嗎?」我想大部分的人不是說「沒聽過」,不然就是反問「腳尾米是什麼」吧。

固然,在網路訊息傳播快速,以黑米、myurl取代作為新聞來源的部落客們來說,「樂生」、「adsense」、「腳尾米」是不可不知的重大議題,但是對於廣大的台灣民眾來說,「楊宗緯」的知名度遠高得多,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在一般群眾身上看得到,對於使用網路的民眾而言,影視新聞永遠比社會運動來得重要,大豆整理的楊宗緯懶人包,雖然只有一篇文章,但是在我的部落格瀏覽的流量卻將近六成。(而我甚至沒有放在首頁裡)相較之下,真的關心「媒體」議題的朋友,討論可能很擁躍,討論可能頭頭是道,但是參與的朋友永遠就是那幾個人。

十秒鐘簡介「腳尾米」

有學生因為對於媒體的亂象感到不滿,因此他們以之前造假的「腳尾飯」影片為名,制作了一部以虛構的事件為引子,讓媒體前來報導,進而探究媒體說謊真相的節目。

我上面那一句寫完可能不只十秒,但是讀者應該只要十秒的時間,就可以理解這部片在說什麼,可是「腳尾米」不是一部十秒鐘可以理解的影片,所謂的「完整版」五十分鐘,「精華版」(應該是去掉香港部分的版本)也要三十分鐘。而且導演顯然野心很大,整理了許多問題,問了許多人,用了大量的旁白表達自己的看法,可是。


太長了。


我看到這部片的第一個感想是:「為什麼那麼長」。
許多人知道「腳尾米」,是因為「學生們製造假事件讓媒體報導」,所以我好不容易有時間看這個片子,你猜我會比較想看到兩個正妹開始計劃「整」媒體,還是聽到一個香港腔的導演開始他落落長的旁白?

不,我不是說導演用色誘法比較有效,我的意思是,「腳尾米」是要給誰看的?

如果今天腳尾米是要給本來就已經關心、理解媒體亂象的朋友,那麼他們其實根本不必花時間看,因為你用五十分鐘想講的,他們已經知道了。

如果「腳尾米」是給平常很忙,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了解媒體亂象的朋友,那麼他們更不會有耐心去聽一個「沒沒無聞」的小孩怎麼說教。

比較起來,「整媒體」,「讓媒體出糗」要有趣的多。


腳尾米想不想讓更多人吃?


如果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應該要怎麼作比較好?

透過媒體? 不,媒體的反應我們已經看到,別奢望任何一家媒體會嚴肅的探究這個議題,何況媒體也不可能拿出五十分鐘的時間讓你放紀錄片。

毫無疑問的,當然要透過網路。
可是,就算是透過網路,「腳尾米」也有行銷上的困難,不管網路上的網友再怎麼熱心協助,三十分鐘的影片還是太長,過多的訪談,也對推廣上形成阻礙。

第三點,我不清楚,為什麼導演要特地幫新聞加上馬賽克與變音處理,首先媒體的新聞報導沒有著作權的問題,其次,既然是媒體公然報的假新聞,哪幾家新聞台的編審作出這樣的決定,也應該要讓讀者知曉。幫新聞上馬賽克,只不過是削弱了紀錄片的公信力而已。

因此,我對於導演有如下建議,請納查:
1、將本片分為兩段,先將媒體報導的精華部分剪出來,搭配訪談部分的文字。
2、如果有原始新聞未馬賽克的畫面,甚至是側錄採訪過程的畫面,可以增加紀錄片的公信力。
3、將較短的影片送上youtube,方便部落客們內嵌在網頁裡。

4、製作小貼紙讓部落客們串聯。


腳尾米可能只是一個突發奇想的小點子,但是它卻給希望媒體自覺的朋友們一個推廣的希望,導演們例用虛構的事件來吸引媒體的注意並不是「腳尾米」應該被關注的焦點,它應該被關注的是,媒體是怎樣赤裸裸地塑造、扭曲,甚至造謊以「製造」一則新聞,一般人討厭新聞可能是只不過是因為新聞太過煽情,或是選擇性地報導,但是我們不知道媒體不僅不專業,甚至是刻意的造假。而「腳尾米」呈現了這個不為人知的面向,這正是最具殺傷力的一面。

大豆希望,「腳尾米」是一個「公民改造媒體」計劃的起點,而不只是一個插曲而已,多年來要求媒體內部改造的想法,如今早已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唯有更多的人看過「腳尾米」,更多的人民能夠拒絕收看造假的媒體,才有促使媒體改革的一天。

留言

匿名表示…
在課堂上我放這紀錄片給學生看
不僅僅讓他們知道現在台灣媒體的現狀
也讓他們瞭解觀看媒體新聞需要運用自己的打腦去思考判斷而非只是接收訊息
五十分鐘可以分成兩段落來看來討論